肯亞小象孤兒院
文攝:小樹
非洲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非大象莫屬,
非洲草原平均每五年會發生一次旱災,近來更縮短為兩年一個週期;
非洲象的象牙成為盜獵者獲取不法利益的主要目標;
而人類也因為濫墾造成動物的棲息地不斷縮小;
以上種種因素都是導致大象數量逐年銳減的原因。
當母象遭到獵殺後,
失去依靠的小象會緊緊緊依偎著母親的遺體,不肯離開,
很快就會因為失去母乳的餵養而死亡。
1977年大衛•薛德里克野生動物基金會(David Sheldrick Wildlife Trust)
在奈落比國家公園內成立了世界第一間大象孤兒院,
專門收留那些因盜獵活動或人與野生動物衝突下所造成的無依無靠的小象,
孤兒院內的保姆會陪伴這些象寶寶走過成長中最艱難的階段,
等到牠們到斷奶後,就會將牠們遷移到奈落比東南方160多公里的察沃國家公園(Tsavo National Park)收容中心,
在那裡培養牠們適應野外生活的能力,
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進行野放讓牠們重返大自然。
這個野生動物園區收容了犀牛和大象孤兒。
其實照顧這些小象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
因為小象平均每3小時要進食一次,
每個月的食物花費很高,
於是小象找好想辦法自己養活自己,
而賺錢的方法就是一早起床,
擦了防晒乳後外出工作,
在大太陽底下喝牛奶給遊客看,
並跟遊客拍照。
每天早上11點開放1小時的時間讓小象跟遊客近距離互動。
時間還沒有到,
觀眾都已經就位,
而牠們的牛奶也已經擺放妥當。
在小孩子前面的奶瓶就是小象營養的來源
從遠方的森林裡,整排小象隊伍一隻接一隻排列整齊進場
連走路的步伐都非常一致
漸漸的有人迫不及待要喝牛奶,開始快跑插起隊來
每隻小象都有專屬的保姆負責餵食
每隻小象會有專門的保姆照料,
牠們和保姆的關係也非常親密。
喝完牛奶就是小象玩耍的時間
在泥地上打滾
用鼻子捲起沙子往身上潑
這隻小象好像特別喜歡慧娟,
整個把頭往她身上靠,
還用鼻子在她身上遊走,
似乎在尋找她母親的味道。
此時保姆又在地上擺放了給接下來要出場的中象喝的牛奶
中象的食量比較大,
所以每人可以有兩瓶的牛奶喝
才走到閘口的小象可能看到地上又有新鮮的牛奶,
瞬間整群又都往回跑,
牠們的保姆費了好大的力氣才阻擋了牠們
接下來登場的是年紀較大的中象,
牠們顯然是經驗老到,
每隻都用飛快的步伐衝進場內,
到各自的奶瓶前就位準備喝奶
中象玩的遊戲是以場內的一根剷子為主角,彼此你爭我奪玩得不逸樂呼
這是小象睡覺的房間,
門口有小象的名字及出生日期。
今年5月在美國蒙大拿的IWFF影展,
我們剛好看到了小象孤兒院的紀錄片,
創辦人之一的達芙妮•薛德里克(Daphne Sheldrick)經過了28年的努力和嘗試後才找到了代替大象媽媽乳汁的配方,
保姆就是用這種自製的乳品來餵養他們收養的象寶寶。
達芙妮的丈夫 ─ 大衛•薛德里克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自然學家,
他曾是察沃國家公園的管理者,
他們曾經收養了包括野牛、非洲羚羊、黑斑羚、斑馬和黑犀牛等野生動物,
但是只有大象最令她著迷。
大象是一種非常具有人性的動物,
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母親被屠殺,
牠們的內心會對人類充滿敵意,
但是牠們實在太小,
所以內心還會因為感到無助、傷心難過而哭泣,
甚至睡到一半還會做惡夢,
所以負責照顧小象的保姆就會跟小象一起睡在牠們的房間裡,
半夜起來扮演母象的角色來安慰小象、餵小象喝牛奶,
保姆餵奶時,會把架上的布整個放下來
然後躲在布後面,從布的下方伸出奶瓶,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小象感覺就像真的母象在餵奶一樣,
照顧小象比照顧他們自己的小孩還盡心,
實在讓人感佩他們對這些小象所付出的心力。
小象要長大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與那些沒能被救起的小象相比,
牠們應該還是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