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上的芭蕾舞者 (I) ─ 長頸鹿

文攝:小樹

  Giraffes(長頸鹿)是非洲特有、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而我則覺得牠是整個非洲草原上最美麗的動物非牠莫屬。

古代的長頸鹿

  距今六百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當時最遠曾航行到達非洲的東部,他的任務除了要尋找失蹤的明惠帝,還要宣揚國威並蒐集世界各地的奇珍異獸。同行的馬歡於1432年將下西洋過程中的見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在該書的《阿丹國傳》中就寫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二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麵餅。其獅子身形似虎,黑黃無斑,頭大口闊,尾尖毛多,黑如長纓,聲吼如雷,諸獸見之,伏不敢起,乃獸中之王也。…』。

  『阿丹國』就是現在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亞丁(Aden,葉門共和國首都),也是現代海盜最猖獗的區域;而在馮承鈞注校《瀛涯勝覽》時也寫到:『麒麟,Somali 語giri 之對音,即giraffe 也。』。長頸鹿在東非的索馬利亞語言中唸作『吉里』,發音很像中國傳說中的神獸『麒麟』。

  據學者張永傑的考察,鄭和下西洋期間麒麟貢(含交易)計六次,當時的人們稱之為麒麟,而台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畫作『明人畫麒麟沈度頌』,可以判斷當時所謂的麒麟應該就是長頸鹿。 




『明人畫麒麟沈度頌』(來源: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在Sergenti草原上,我們第一次看到野生的長頸鹿,數量不是一隻而是一大群,而且不像我們在動物園看到因活動空間狹小且長期被人圈養而靜靜不動的長頸鹿,牠們幽雅的在草原上奔跑的動作,就像墊著腳尖跳芭蕾舞的舞者,優美的不像話。






  長頸鹿依據身上的顏色和花紋的形狀可以分為九個亞種,其中有三種分佈在我們這在旅行的肯亞及坦尚尼亞的大草原上。

馬賽長頸鹿

  馬賽長頸鹿,或稱吉力馬紮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只分佈於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部份地區。我們在 Sergenti、Masai Mara 和 Amboseli 三個國家公園內看到的都是屬於這種。牠身上的斑點很像葡萄葉,邊緣會呈現鋸齒狀,底色則為深巧克力色。

  我們在肯亞的 Amboseli (安波賽麗)國家公園就只有看到一隻行影孤單的馬賽長頸鹿。

  在肯亞的 Masai Mara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看到的長頸鹿數量也不多。






  甚至還看到被獅子啃食後剩下的頭蓋骨和腳骨,這麼美麗的動物竟然被吃的只剩一堆白骨,若不是他頭上的角,我們還認不出這是長頸鹿的頭。




調情的長頸鹿

  我們在肯亞的 Lake Nakuru(納庫魯湖) 則是看見兩隻正在調情的長頸鹿,他們彼此幽雅的撞擊脖子,不知情的還會誤以為他們在打架呢!





羅氏長頸鹿 Rothschild's Giraffe

  這裡看到的是羅氏長頸鹿,牠的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主要特徵是膝蓋以下全白,好像穿了一雙及膝的白襪。目前野生的數目非常的少屬於瀕臨絕種的物種,主要分布於烏干達的 Murchison Falls National Park(默奇桑瀑布國家公園)及肯亞的 Lake Nakuru(納庫魯湖)。

  原想看牠們調情後的續集,卻被無線電call去看一隻遠得不能再遠的花豹,而且還是二、三十輛車擠在一起看,唉!

  我不想用望遠鏡頭拍動物,來到非洲,我就只想用廣角鏡頭拍特寫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