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市前,來個每日一文。

「非」向自由,不只是一本風景介紹的導覽書,更是一次次的自我對話,不僅是向外看風景的旅行,更是向內找自己的行腳。隨著行走移動記錄心情的轉折變化,企圖突破旅途上眼睛所看見的風花雪月,更期待可以寫下心靈步行的軌跡。

「非」向自由一書的緣起:
 因為生活苦悶,因為存在焦慮,因為自我認同危機,不管是去旅行,還是只是單純得想遠走他方,在意識中總或多或少想追尋著自由,想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中出走,從既定的身份中逃出,忘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甚至忘了不斷妥協的自己。

 旅行,尤其是自助旅行,可以自由規劃自己的浪遊路線,也正因為「自由」是每一個旅行者行囊裡的必需品,帶上自己,天涯有多遠就走多遠。旅行的自由,有趣了生活的苦悶,安撫了存在的焦慮,而在旅途中,多元文化的衝擊,才更看清自己是誰。
 這一趟非洲之旅,要從法國的塞納河說起。
 那一年,在巴黎左岸喝了一整個月的咖啡,每天同一時間報到、坐在同一個座位,點同樣的咖啡,翻開在桌上的書,從齊克果、卡夫卡、卡繆、尼采到沙特,我看不到存在,我看不見自由。
 是否因為有文明、有教化、才有自我存在意識?才會意識到「自由?不自由?」,意識到「存在?不存在?」、意識到「存在先於本質?」還是「本質先於存在?」。
 為了「自由」,為了擺脫「文明」繁文縟節的自由,我是否該去嚮往動物「野蠻」無拘無束的自由,這種「野蠻」未教化的自由,不須要一本「存在與虛無」才能體現,也不須要一杯花神的咖啡才能抵達。
 於是,我來到了非洲,讓野生動物告訴我,什麼是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